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、最稳固的认同,是民族团结之根、民族和睦之魂。近年来,濮阳市紧紧围绕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这一主线,以本地特色历史文化为载体,凝心聚力、培根铸魂,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,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、全面交流、深度交融,构筑起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。
凸现地方特色文化,挖掘文化内涵。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,发挥着巨大的向心力作用,成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、敢于斗争、不可战胜的重要力量源泉,是民族团结、凝聚的纽带。濮阳曾出土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龙形图案,被誉为“中华第一龙”,濮阳市立足龙文化资源这一优势,注重挖掘文化内涵。从2000年开始,相继举办了中华龙文化周、中华龙文化节、二月二龙文化节等多种龙文化研究、推广活动。我市在文化发展上加大龙文化研究,自“中华第一龙”发现以来,濮阳市举办4次龙文化高端研讨。1995年以来,濮阳龙文化研究先后出版著作5种10册,4次讨论会成果累累,结集4本专集出版,在海内外业内交流,反映良好,为龙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,龙文化研究氛围更加浓厚,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不断增进。目前,龙文化现今已经融入濮阳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,成为濮阳最耀眼的一张名片,是当之无愧的濮阳第一文化。
弘扬厚重历史文化,增强文化认同。注重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、考古实物、文化遗存的丰富内容。南乐县元村镇形成于北魏时期,原为鲜卑族拓跋氏居住之处,孝文帝改拓跋氏为汉姓元氏,故名元村。元村孕育了蕴含多民族历史、地理、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的大运河文化,承载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,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、变化、发展的重要见证。为深入推动大运河文化研究,多次组织专家、学者在南乐县元村镇召开大运河文化研讨会;利用元村镇大运河文化展示馆,广泛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现场教学活动,通过“看得见、摸得着、听得到”的方式,激励和引领学生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感;将大运河文化符号与旅游业巧妙融合,在大运河古码头遗址,高标准建设大运河公园,大力发展人文景观体验游,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触摸历史记忆,体验美好生活,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。
推广多元地方文化,促进文化繁荣。积极开展“讲村史、叙村事、话发展”系列活动,编纂整理村情村史、家风家训、特色文化等,让村史村事进广场,中华优秀文化上街墙,引导各族群众从“小家”和“大家”的发展变化中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。依托古寺郎胡萝卜国家地理标志,举办“南乐胡萝卜文化节”,开展胡萝卜文化展、胡萝卜美食艺术展、拔萝卜比赛、特色农产品展等系列文体商贸活动,以节会友,以胡萝卜为媒,各族群众交往交融交真情;举办“同心同行”广场舞大赛,各族群众踊跃参与,舞出健康、跳出活力、赛出自信,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,进一步提升人民的文化幸福感、获得感;开展“庆端午谈发展叙友谊”戏曲展演、“农民丰收节”等文化交流活动,让各族群众在思想上同心同德、目标上同心同向、行动上同心同行,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,不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,社会和谐发展。
传承优秀传统文化,坚定文化自信。运用好文化博物馆、民俗馆、教育中心等平台,开设国学讲堂、传统戏剧文化演练,传承中华优秀文化;重视非遗传统文化,把面塑、剪纸、舞龙、目连戏等非遗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中,润物无声,绵绵发力;在南乐县韩张镇依托当地面塑文化、剪纸文化,开展体验式文化交流活动,让群众在感受面塑、剪纸乐趣的同时,还领略到了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,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;在城关镇组建西街关民间舞龙队,每逢春节、元宵节、二月二等重大节日进行龙舞展演;组织各族群众到濮阳第一党支部革命纪念馆、千口镇武联防等红色基地接受精神洗礼,体验历史感受历史,以“小舞台”凝聚起“大团结”,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落实在基层、落实在群众身边,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。
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版权所有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否则追究法律责任!
主办单位:河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单位地址:郑州市正光路11号 豫ICP备2023006250号-1
政府网站标识码:4100000020 技术支持:大河网 邮箱:hnsmw@163.com